知识丨涉及刑事案件,这些陷阱,一定要注意!

   2023-12-12 458
核心提示:前往看守所的家属一定要注意,有些小商贩会主动搭讪,说他们与看守所内部的人员相识,只要家属给够钱,就能够通过关系把关押的人捞出来。我国刑法对于“取保候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和流程要求,一些家属对于相关规定不太了解…

此前,我们曾发布文章解析刑事案件全流程,其中也提到了在遇到刑事案件时,家属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王庆律师先来带您简单回顾下:


家属能做的

  • 家属可以为被刑拘的家人准备一些必要的衣物、现金,以改善在看守所里的生活条件;

  • 亲友、家人被刑拘,家属可以通过信件进行沟通,但信件需要通过邮局寄送,并且内容不能涉及案情,看守所会进行审核;在判决生效前,家属无法与被刑拘的家人进行会面;

  • 少数案件中,家属可以在开庭时旁听,但不允许进行交流;判决生效后,家属可以申请会见。


家属应该做的

  • 尽快委托律师进行会见,争取取保候审或提前做好辩护准备;

  • 尽可能地收集证明家人无罪或轻罪的证据,将其交予办案机关或律师。


亲友、家人被刑拘后,作为家属一定非常着急,此时很容易会落入一些不怀好意的陷阱,今天为大家梳理出几个陷阱场景,以备不时之需。


1

警惕“捞人”陷阱


看守所门前、附近可能会有很多小商贩,售卖一些适合在押人员穿着的衣服和餐饮。前往看守所的家属一定要注意,有些小商贩会主动搭讪,说他们与看守所内部的人员相识,只要家属给够钱,就能够通过关系把关押的人捞出来。


在押人员的释放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每一个案子的犯罪嫌疑人都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等而被不予批捕、无罪释放,与这些所谓的“捞人”手段没有任何关系,有些家属付了高额的费用,家人被释放了,可能觉得钱花得“很值”,然而事实却是,即便不花费一分钱,司法机关也会查明事实,该放的人自然会放,不该放的人,这些小商贩、托关系的中间人也钻不了空子。

2

警惕风险代理陷阱


风险代理是一种特殊委托诉讼代理,委托人先支付较少的代理费或不支付代理费,案件胜诉后委托人按照此前确认的债权的一定比例付给代理律师作为报酬。通俗理解就是打赢官司再支付律师费,通常情况下风险代理的律师费都比较高。


因此有些律师会向家属承诺,先不收取代理费用,等案件办理成功后再收费,并约定一个比较高额的费用比例。注意,我国《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有明文规定,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代理收费。因此,刑事案件中如果律师提出“风险代理”,那么一定是骗人的。这个伎俩与“捞人”陷阱如出一辙。这些“骗子”律师只是在坐等案件结果,并不会实际参与到案件的办理中,事后还会向家属索要高昂的代理费用。


3

警惕指定律师陷阱


有的家属会突然收到被关押的家人寄出的明信片或信件,指定要求聘请某位律师为自己辩护。当收到信件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先看一下这位律师是不是以前相熟的、家人指定这位律师是否有迹可循。如果没有,那么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和你的家人关押在一起但已提前释放的人在搞鬼,他们用威胁或利诱的方式让你们请指定律师,以赚取高额中介费、代理费。



记住,聘请律师请前往正规的律师事务所。

4

警惕取保候审陷阱


我国刑法对于“取保候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和流程要求,一些家属对于相关规定不太了解,以为花多点钱、托托关系,就能够先将被羁押的家人“解放”出来。如果有类似中介、中间人等声称花钱就能取保候审,一定不要轻信。此前我们发布过文章详解取保候审,有需要的读者可点击回顾。


无论是何种陷阱,都是抓住了家属们心情急切又对刑事案件相关知识不够熟悉的弱点。层出不穷的陷阱和骗局并不可怕,只要大家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依法行事,通过正规途径咨询、委托律师,就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热门文章

知法·懂法·用法

知法懂法得以守法用法,我们只有通过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遇到法律纠纷,才能积极寻求正确的法律途径解决,维护我们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法微信客服